冷链运输进口海鲜为什么老是出事?可以放心吃了吗

2020-08-21 10:01   来源: 互联网

人以食为天,以食为先。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从个别进口冷冻食品,特别是冷冻鲜产品中发现了新的冠状病毒核酸阳性,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如何确保进口冷冻食品的舌尖安全 "?人们在选择和处置这些食品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新华社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为什么冷链运输进口海鲜这么多 "中间移动"?


住在北京海淀区的杨女士喜欢海鲜。平日,杨女士在网上购买进口海鲜。然而,最近她不敢购买," 不时看到进口海产品包装样品和其他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的正面消息,有点担心。


杨的担忧有些普遍。自今年 7 月以来,中国发生了几起进口食品包装中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呈阳性的病例。


例如,海关总署於七月十日宣布,三家厄瓜多尔企业生产的南美冷冻白对虾的一个容器内壁样本和五个外包装样本均检出新的冠状病毒核酸阳性;8 月 13 日,广东省深圳市宣布,从巴西进口的冻鸡翅膀表面样品的新冠状病毒核酸测试结果为阳性。


从公众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从南美进口的食品,主要是海鲜。许多业内人士注意到,这些海产肉类与广泛使用的食品保鲜技术 -- 冷链有关。


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在相对低温的冷链运输中,新型冠状病毒能够保持较长的活性。


值得一提的是,没有证据表明冷链可以产生病毒。进口食品外包装上的新型冠状病毒来自何处仍需科学研究和鉴定。


为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输入与冷链运输相关的潜在风险,我国有关部门和地方已采取针对性措施。


海关总署明确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对进口冷链食品的源头管理,严格检查检疫口岸,确保进出口食品的安全。


浙江省市场监督局表示,浙江省在 6 月份启动了冷链食品溯源系统,使用 "冷链食品溯源代码" 实现了从供应链第一站到消费环节最小包装的闭环可追溯性管理。通过扫描代码,消费者可以知道进口和省级冷链食品的购买或食用的产品信息。


大型电商公司也采取了行动。京东零售集团 7FRESH 新鲜业务部总经理唐一深告诉记者,京东新鲜每一家冷链上销售的商品都带有 "身份证",这样流通环节就可以追溯到整个过程,构建进口食品安全闭环。



购买、运输、储存、销售、食品全链预防和控制保护


目前,疫情仍在世界各地蔓延,没有必要过分担心进口冷冻食品,但不能放松警惕。在预防和控制疫情的前提下,要做好 "买卖、运输、储存、销售和进食" 的工作。


做好联合防控工作,首先要做好源头管理工作。海关总署最近发布了一系列公告,有的暂停了一些境外企业对华相关食品的出口,有的国家和企业因疫情而主动暂停对华出口相关产品。


业内人士表示,海关总署在维护进口食品卫生和安全方面发挥了 "一级" 作用,做了大量工作,应继续严格监督和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沟通。


对市场监管机构来说,应及时采取相关的风险控制措施,如暂停销售、上架、召回和处置。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认为,各部门都有技术行业的专长和业务重点,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不仅要履行各自的职责,而且要真诚合作,不要留下监督的死胡同。


进口食品经营者应更好地履行主要职责,严格执行采购检验、证书要求、人员健康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加工生产规范以及相关的清洁消毒要求。


大多数消费者在购买和处置进口冷冻食品时,也应注意保护。业内人士建议,在购买和处置进口冷冻食品时,尽量避免直接用手触摸;注意生食和熟食的单独处理;解冻后用酒精消毒进口食品包装;清洁时不要碰嘴、鼻子和眼睛;充分烹饪后食用新鲜产品。



游戏中的"冷冻食品食客"?不要惊慌。你不必因为窒息而浪费食物。


世界卫生组织(WHO)卫生紧急项目技术主任玛丽亚·范凯尔霍弗(Maria Van Kelkhofer)最近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检测了"数十万"进口食品袋,发现"非常、非常少、不到10个"。


换句话说,进口冷冻食品在中国进口食品总量中所占的比例相当低,而且在时间上处于"锁定和控制"状态。

image.png

人们也非常担心冷冻食品"诡计",食客会"受苦"吗?


陈君石告诉新华社,在进口冷冻食品的外包装袋上发现了新的冠状病毒核酸阳性,这只能表明食品的外包装已被病毒污染,不能指出病毒是否仍然有效。"简而言之,不确定该病毒是‘死’还是‘活’。


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专家还在不同场合表示,新型冠状病毒没有食物传播的证据,也没有因食用食物而报告的全球确认病例。


即使新型冠状病毒确实存在于食品中,只要在高温下正确处理和煮熟,它也能像其他任何病毒一样迅速被杀死,"陈君石和范克霍夫等中外专家表示。


对于极少数进口冷冻食品包装的新型冠状病毒检测呈阳性,我们不必担心太多,更不用说因为窒息而浪费食物了。但重要的是要注意,必须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陈说。




责任编辑:萤莹香草钟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健康生活报"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